close

草根影響力新視野 (琪拉編譯)曾經有父親在家庭諮商時問過專家,他的小孩每次聽到要上床睡覺都很抗拒,每晚要睡覺前都是激烈抗爭到底,完全忽視父母的指令,他們覺得很困擾又挫折,他問了每個父母都想問的問題:[我們是要堅定地要求他罰站、剝奪他玩ipad時間等地懲罰制度,或是給他貼紙、或獎品或記嘉獎等的獎勵制度呢?]許多父母都經歷過被上一倍處罰的經驗。因為處罰的反效果,讓這一輩的父母傾向於給孩子獎賞,當作積極的鼓勵。但獎賞制度有比較好嗎?事實上,獎賞比較像是處罰的雙胞胎兄弟。父母喜歡獎賞,因為可以立即控制孩子的行為。但是獎賞的效果會遞減,孩子會討價還價,依據自己可以得的獎賞選擇要不要聽從父母的話。因為[處罰]與[獎賞]的立基都在對孩子[負面的假設]上面。父母認為,孩子需要被控制,孩子沒有想要變好的動機。但是,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孩子,他們也有合作、憐憫、互助、努力工作的能力。獎賞與處罰都是有條件的,但我們的對孩子的愛不應該是。當我們更願意傾聽孩子的想法時,他們也更樂意聽我們的建議。以下是幾點給在[懲罰]與[獎賞]中糾結的父母的建議。1.觀察的更深入小孩不會無緣無故打他的兄弟姊妹、忽視父母的指令、突然發起脾氣。如果更深入瞭解他的問題,那孩子就越願意跟我們合作,更願意解決父母當下的問題。因此,與其說:[對你的弟弟好一點,分享玩具,不然你等下就不能看手機。]我們可以說:[我知道你很努力學習要分享。分享當下都是不舒服的。你可以想個辦法,想想要如何跟你弟一起玩嗎? 如果你需要我幫忙,跟我說。] 孩子們的尖叫、哭泣、拒絕合作與拳打腳踢可能都只是冰山一角。在冰山的下面可能是飢餓、想睡覺、太過興奮、焦慮、緊張等等。如果你這樣想,而不是只想控制孩子的外在表現,你就比較容易找到問題的癥結點。2.用動機取代獎賞動機的好處在於,動機代表著:[我相信你,我信任你想要合作。我們是一個團隊。]動機跟獎賞的界線有些模糊,但差別在於。當採取獎賞制度時,父母會說:[趕快收好玩具,如果不先收玩具,等下就不能去公園。]但當採取給予孩子動機時,父母會說:[當你的玩具收拾好時,我們就可以去公園了。我好想趕快去公園玩,讓我知道你何時需要我幫忙!]3.幫助孩子,而非處罰孩子處罰代表的意涵是,我要讓你嘗嘗做錯事的代價。父母與其說:[如果你不好好在鞦韆上面玩,你就要去罰站,我已經跟你說過多少次了?]但我們可以說:[我知道你很想玩得很瘋狂,但是如果你不好好坐在鞦韆上,我就要把你抱走了,因為很危險。]父母與其說:[你對我很不禮貌,我不能接受,我要把你手機拿走。]父母可以說:[我知道你很生氣。我先把手機拿走,讓你安靜一下,告訴我你在生氣什麼事情。讓我們一起想辦法。]4.讓孩子成為努力工作的人人類不是天生就很想懶惰的,尤其是孩子。我們喜歡努力工作,獲得成就感。小孩子喜歡跟家人一起工作,這讓他們覺得自己很重要,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。家人一起想孩子可以做的家事,幫他們列一張表,讓他們完成工作時可以自己做記號。舉本文開頭那個不願意去睡覺的孩子為例子。當父母看清楚真正原因時,就知道孩子不是不累,而是太累了,抗拒合作。父母可以先改變晚上的作息,讓孩子晚上的活動靜態一點,像是一起讀一本書,讓他有時間安靜下來。無論當下如何困難,我們還是可以對孩子說:[我瞭解你,我在這裡,我願意幫你。我們一起想辦法。]更多草根影響力文章


文章轉貼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
. . . . 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lnwwoyva978734 的頭像
    lnwwoyva978734

    桃園中泰當舖

    lnwwoyva97873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